投資者關系
- 首頁
- 投資者關系
青春的姿態
今年3月25日,“健康暖心—鄉村醫生健康扶貧”項目第二批駐點的6位南鋼青年志愿者出發了。時間過得很快,他們在各自駐點的工作、生活得怎么樣?他們的父母、家人時刻牽掛著他們,南鋼的領導職工也同樣牽掛著他們。今天,我們看到他們從各自駐點發來了“滿月”日記,感動之余,也感受到了在最好年華里6位年輕南鋼人的青春姿態,他們做到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今天,請讓我們為他們刷屏!
李紳豪:想做一道身心的加法
記得剛和家里人說我想去貧困縣扶貧的時候,父母不是很愿意讓我去,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可是他們不知道我選擇做這件事已經做了一年的準備,我想為自己做一道身心的加法。這項扶貧駐點活動會開啟我人生經歷中的很多第一次。
在去往駐點大寧縣的路上,車行依山而建的公路,一面是陡直的山體,一面是垂直的山崖,第一次感覺到了速度和心跳;第一次以最快的學習速度攻下一門“語言”,不到一個月,我就聽懂了當地的方言,時不時還能和當地人聊上幾句話……最難忘的是我第一次在去徐家垛鄉走訪時,看到本村的村民流感高燒在衛生院輸液,因為患者太虛弱了,衛生院院長長便送他回家。過了十來分鐘院長回來后,滿頭大汗地和我說要出診。原來,在他送患者回家的路上,另一位臥床患者給他打電話,讓他去家里幫助輸液。院長配好輸液藥品,我和他一起去了患者家里。患者是位常年臥床的老人,為了不讓老人移動,院長就跪在老人身旁為他輸液。我當時被這一幕深深打動了……
閆國順:淬煉人生
剛結婚兩個月就要去那么遠的地方?父母不理解,好在妻子支持我,因為她知道我一直心懷公益夢想。作為一名剛剛轉正的黨員和新南鋼人,理應為社會盡一份微小的力量。
我的駐點是貴州習水縣,這是一片紅色的熱土,這里到處傳頌著紅色的經典。在下鄉走訪的過程中,我認識了一位叫羅曼雪的80后女村醫,黨員。她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臨床助理的資格證書。她父親是一名赤腳醫生,受到父親的影響,2000 年從衛校畢業后她就回到家鄉。她每天提著血壓器,挨家挨戶地給老百姓測血壓,背著一個小背兜上山采草藥,遇到一些小病小痛的患者,就把草藥免費給他們,村里人都親熱地叫她-——背兜妹。19年來,她獨自堅守在偏僻的山村里,承擔著全村3000余人的基本醫療。 在她身上我看到的是堅守和充實自己,改變自己,成就自己,奉獻自己。
胡浩:他們讓我內心豐盈
我駐點的地方分別是安徽省金寨縣和河南省光山縣,兩個縣都地處大別山區,是國家級貧困縣,革命老區。一個多月里,我來回奔波于兩個縣之間。走訪中,感受到了自己肩負的責任。這份責任感讓我半刻不想放松,總想著多下到一線村醫那里,多了解他們的想法。
有一位村醫,已從醫20多年,在騎摩托車下鄉時,從車上摔下滾到山坡下,手機也不知道滑落到哪里,在鋪滿石子的山坡下一動也不能動,疼痛刺骨。慶幸的是家里人及時找到了她,送到了醫院,但她腿部骨裂,需要臥床一年休養。她直嘆氣,要休息一年,自己負責的家庭簽約村民怎么辦?她就是金寨縣槐樹灣鄉板堰村衛生室村醫周其霞。
還有一位村醫,幾十年如一日,無論刮風下雨,每日往返50公里趕到衛生站。有一天,因雪大路滑,他騎的三輪車翻車,身體多處劃傷,胳膊骨裂。家人不想讓他做村醫了。可他說這個村缺村醫,他不會放手不管。他就是金寨縣桃玲鄉關山衛生站村醫鄢德江。他們堅強、樂觀、有責任感,他們樸實而又珍貴的品質,深深感染了我,讓我的內心很充盈。
王建偉:堅守的力量
上大學時,有一次看央視的一檔節目,鏡頭下的小屋家徒四壁,身材瘦小的女孩衣衫襤褸,害羞地邀請城里來的孩子去她家玩。那幅畫面一直在我腦海里。有些東西你沒有看到根本就無法感受到。從那時起,我心里就埋下了一個公益夢,我想去西部貧困地區,去盡一點綿薄的力量。我駐點的地方是甘肅省東鄉縣,這里以東鄉族為主。
北莊村的王武海村醫,是一位漢族,在東鄉族的村子里治病救人,贏得了東鄉族人民的尊敬。他從事村醫工作已經超過二十七年,大部分時間都給了鄉親們,經常忙到第二天才回來。有時候遇到拮據的鄉親,他也會免費為他們診療。由于經常忙得顧不上家,和小孩有時候好幾天才能見一次面,他也很愧疚。好在他的孩子很爭氣,女兒目前在四川大學讀博士,是一名臨床醫學的專家,王武海在診療中遇到什么問題還會經常請教女兒;兒子在甘肅政法大學讀書。說起孩子,他很驕傲。
陳嘉琪:被需要是幸福的
我看《南鋼報》了解到了鄉村醫生扶貧項目,感動中也令我心向往之,所以見到了“健康暖心鄉村醫生扶貧”項目招募隊員的通知后,先速度報名,后再和父母溝通。經不住我的堅持,家人同意了。
我駐點的地方是海南臨高縣,這是個極其“熱情”的城市,3月底溫度已高達41℃,當地人也和天氣一樣,熱情似火,非常支持我們的工作。鄉村醫生王建收的衛生室我去過兩次,第一次想推薦他接受CCTV《中國力量》的采訪,他拒絕了,只說平平淡淡就好。王醫生對當地村民特別好,不分晝夜,隨叫隨到,碰上自己處理不了的病情,他就自己載著病人去縣醫院。第二次去他那邊,看到小小的衛生室坐滿了人,有的村民擔心他沒吃早飯,還帶著自己家種的地瓜給他吃。他說,我對他們好,他們也對我好,他們需要我。在這里他收獲了幸福感。
張洪振:做有意義的事
父母知道我要去的貧困縣的海拔有3300米,去一趟要兩天時間。起初他們不太同意。做父母的心,我能理解。但我也希望他們能理解我,趁年輕,我想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剛到壤塘不久,便開始下鄉走訪石里鄉二戈武村。那里只有一條很窄很陡的上山路,到目前為止,這是我走過的最陡峭、最險峻的山路。
二戈武村衛生室就建在半山腰上,有一次下鄉走訪村衛生室期間,通過向村醫了解,得知達日村一幼兒園的孩子尼瑪甲出生時就被確診為先天性唇腭裂患者。他家是精準扶貧戶,但他的母親和家人依舊堅持給孩子治療,前后花費了3萬余元,但后續還需進一步手術治療。尼瑪甲想上學,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快樂地生活,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快樂地笑。我和患者的家屬溝通了解了孩子現在的情況后,通過中國大病社會救助平臺求助,想通過平臺幫患者呼吁一下。壤塘還有很多大病患者急需救治,真心希望當地政府能夠出臺好政策,共同幫助因病致貧的人群。
(文字: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