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中心
- 首頁
- 公司新聞
文章來源于《證券時報》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深化,ESG也被視為衡量企業長期價值的重要指標。近年來,上交所積極引導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將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日常經營管理和戰略規劃。近日,上交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南第4號——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征求意見稿)》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南第13號——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征求意見稿)》(以下統稱《指南》),并向市場公開征求意見。
記者發現,滬市已形成穩定披露ESG報告的上市公司群體,共有2272家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年度報告并按照年報格式準則披露了基礎的ESG信息。其中,1149家公司單獨披露了2023年度ESG相關報告,披露率達到50.6%,同比提升3.6個百分點。多家滬市上市公司在積極踐行“雙碳”目標上動真格、練內功,以產業綠色化轉型發展、節能降碳減排技術創新、ESG信息披露為抓手,不斷傳遞出公司綠色發展的有益經驗和長期價值。
多家滬市公司高質量踐行ESG
在積極探索ESG實踐的道路上,已有多家滬市公司積極踐行,其ESG報告的可靠性和評級不斷提高。以國際關注度較高的MSCI ESG評級情況來看,納入MSCI評級的滬市公司數量逐步增加,從2022年初的244家增長至2023年末的407家。同時,連續兩年納入MSCI評級的241家滬市公司中,69家公司評級等級提升,A等級以上公司數量由15家增長至38家。
南鋼股份高度重視ESG信息披露工作,通過完善ESG披露框架,更規范、更全面地展示公司在環境、社會、治理方面的履責成效。公司2008年首次披露《社會責任報告書》,2017年起在定期報告中詳細披露污染物排放情況數據,2019年起從ESG的理念角度,按照證監會、交易所的要求和GRI標準披露社會責任報告。2023年,公司ESG工作的社會認可度進一步提高,標普全球、富時羅素、路孚特ESG評級繼續保持鋼鐵行業前列。
為了支撐ESG工作落地,新奧股份搭建了完善的ESG管治架構。其中,高管薪酬績效的40%與ESG工作成果掛鉤,旨在激勵高管團隊對ESG工作的重視和投入;業務和運營指標中,有50%至60%與ESG工作相關聯,確保公司各項業務和運營活動與ESG目標保持一致。
近年來,洛陽鉬業MSCI ESG績效一直在穩步提升,2021年首次從BBB級上升至A級,2023年又躍升至AA級,步入行業“領導者”序列。今年6月,公司旗下TFM銅鈷礦又獲得了全球銅行業廣受認可的ESG標準The Copper Mark銅標志認證,成為非洲首個獲得銅標志認證的礦山,也是全球首個獲得該標志的中資運營礦山。根據摩根士丹利ESG評級于2024年7月發布的報告,繼2023年之后,洛陽鉬業最新的ESG績效繼續保持AA評級,位處全球有色金屬行業MSCI評級前19%。
積極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在實現ESG的具體舉措方面,滬市公司高度重視環境保護,通過業務結構和能源結構不斷向綠色化轉型、延伸等方式,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根據上市公司年報和ESG相關報告,2023年度共有1896家公司建立了環境保護相關機制,占比達到83.45%,環保投入金額達2888.59億元。811家公司在年報或者ESG相關報告中披露了碳排放總量,1598家公司披露了碳減排措施和成效,并有超過400家公司聘請了外部機構進行碳排放核算。
華友鈷業持續優化能源結構并取得4家工廠“零碳”認證,持續探索電池產業鏈綠色技術,全面提升園區零碳建設,優化能源結構,實現綠色制造,打造閉環回收體系以推動行業低碳轉型發展。公司高度重視碳排放管理工作,充分研究分析國內外相關法規標準,建立《溫室氣體盤查程序》等內部制度、為碳排放審核工作提供制度指引。
中國中冶下屬中冶南方承建的廣西盛隆超臨界煤氣發電機組項目成功應用自主研發的小型化超臨界安全清潔煤氣發電技術在全國多地推廣使用,總裝機1855MW,年度減排二氧化碳當量約870萬噸。2023年10月26日,公司總承包的漣鋼150MW高效超臨界富余煤氣發電項目安裝工程順利開工,該項目將采用最先進的超臨界煤氣發電技術,是目前全球參數等級最高和發電效率最高的煤氣發電機組,有效促進漣鋼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作為我國船舶制造業的領軍企業,中國船舶近年來也不斷加強對綠色環保技術的研發,實施綠色化制造。以公司旗下江南造船廠的智能化降耗改造為例,通過智能控制涂裝棚內送排風系統,江南造船廠大幅減少VOCs處理設備的燃氣消耗及涂裝棚內大型除濕機的能源消耗,改造后實現日均用氣降低8.4%、用電降低40%。
“煤化工產業潛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為化工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中國化學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煤化工領域國家隊,中國化學以“低碳化”為指引,堅決落實“雙碳”戰略。據了解,聚焦光伏等新能源產業鏈,公司自主研發的冷氫化法多晶硅技術,使多晶硅能耗降低了90%,生產成本降低了95%,助力我國成為光伏產業強國和出口大國。
綠色轉型賦能高質量發展
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已然成為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普遍共識。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既可以拉動綠色GDP,也可以為其他產業提供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在此背景下,支持大型綠色低碳龍頭企業發展,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已成為當務之急。綠色低碳領域的滬市公司作為推動綠色轉型的“領頭羊”,在助力構建更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體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隆基綠能借助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極大降低了光伏發電成本,推動全球清潔能源普及。在氫能領域,2023年公司電解水制氫設備產能為2.5GW,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5GW至10GW。公司積極探索綠氫“多技術路線+多場景應用”發展路徑,制定模塊化、智能化解決方案,以技術創新驅動綠氫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公司聯合150余家供應商發起《綠色供應鏈減碳倡議》,推動全產業鏈綠色發展。
中國中車正按照綠色投資、綠色創新、綠色產品、綠色制造、綠色服務、綠色企業“6G”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構建軌道交通裝備和清潔能源裝備“雙賽道雙集群”產業發展新格局,培育壯大綠色產業,致力成為綠色制造的領跑者、綠色生活的創造者、綠色發展的先行者。公司將高鐵技術與管理創新性地引入風電領域,推動高鐵技術向風電產業平移,有效解決了風電裝備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目前,公司實現了軌道交通系統集成、牽引傳動、控制系統、驅動系統等九大關鍵技術在風電裝備的落地應用。公司逐步形成了從核心部件到資源開發,從項目EPC到整機制造和智能運維等風電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系統解決方案能力。
上海電氣充分重視技術研發在推動產業低碳化改造與綠色化發展之中的作用,通過核心設備研發與系統成套,為行業提供完善的新型工業配套設施。其中,上海鍋爐廠2010年啟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的技術機理研究,并牽手國內頂級科研院所大力推進二氧化碳的原料化技術開發,為發展綠色能源夯實技術基礎。目前,其技術已運用于多個商業化CCUS工程,領域包括燃煤發電、水泥建材、化工石化、以及綜合性化工園區動力中心等。同時,該技術研發與上海電氣風電、光伏、氫能等眾多綠色能源研究協同推進,為今后新能源大基地項目實現大規模二氧化碳捕集后的原料化使用提供重要技術保障。